币界新闻

精准洞察,掌握加密市场的动向!

看懂 Web 进化简史:从文档互联到价值互联

2025-01-15 11:03 币界新闻

原标题:《做个明白人,一文弄懂Web 进化简史:从文档互联到价值互联》

数据

Web 3 是目前最“技术流行语”之一,人们认为这种分布式的新型网络将会是万维网发展的下一阶段。但是50%+互联网用户对Web 3 都有点迷茫,仿佛它就像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事物。

并不然;

真正了解 Web 3,就让我们先从最基本概念开始,从大约40年前开始:

Web 是什么?

Web 1.0 和 Web 2.0 都是指什么?

早期的 Web3.0 跟现在的 Web3 有什么不同?

Web 是什么?

web首先是个英语单词,名词,意思有:网状物;网络;错综复杂的事物;蹼。

数据

这里,Web特指因特(Internet)的一个应用,全称为World Wide Web,缩写 WWW,即全球广域网,也称为万维网,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动态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

经常会有人把因特网和 Web 混为一谈,其实并不然,因为 Web 只是因特网的一个应用。因特网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应用,比如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聊天(及时通信)、新闻组、语音传输(VoIP)、物联网等等,并不仅仅是 Web。

为什么有了因特网,我们还需要 Web?

Web 真正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让 Web 超越了 Internet 上所有其他的应用,成为最成功的一个,甚至“吃”掉了很多其他应用?

谁发明了Web?

(最早的网络构想来源于 1980 年由 Tim Berners-Lee 构建的ENQUIRE项目,这是一个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尽管看上去与现在使用的互联网不太一样,但是在许多核心思想上却是一致的)

1989 年3月12日,担任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软件顾问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第一个版本的 Web 建议书《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以便更好地管理实验室研究信息。并提出一个愿景:This is for everyone(要让全世界所有人能够自由去访问信息)。

数据

1990年12月25日,蒂姆和法国网络高手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在西欧高能物理中心(CERN)一起成功地通过互联网展现了基于 Web 原理的HTTP代理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

1991 年,蒂姆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 Web 服务器和第一个 Web 客户端软件。在1991年8月6日,蒂姆建立了第一个 WWW 网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网址是http://info.cern.ch/,在这个网站里还罗列出了各国跟进上线的 WWW 网站名单。

数据

世界上第一个网站

没人想到这项技术会被以超常的速度推广到了全世界。把互联网的应用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2016,蒂姆因“发明万维网、第一个浏览器和使万维网得以扩展的基本协议和算法”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相当于诺贝尔奖)。他也被称为Web 之父。

互联网的雏形早在19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早年联接到网络上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而且不同的计算机具有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文件结构格式,使得跨平台的信息文件只能相互独立地划成孤岛。

蒂姆曾经用一副非常形象的图画表明了他的创意(下图),即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分布在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任意的Web服务器转到一台Web浏览器上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检索。这个叫 Web 的软件还能支持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还允许发布音频和视频。这就使得后来的互联网远程教育及在线购物等等得以实现!此外,互联网的许多其它功能,如E-mail、Telnet、FTP、WAIS等内容也都可通过Web框架进行实现。

数据  

Web的三个阶段是怎样定义的?

1999 年 Tim Berners-Lee 在 Web 临近第一个十年时,写了一本书《编织万维网》(Weaving the Web),在这本书里他阐述了当年发明 Web 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初始愿景。

我们可以把这个愿景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Internet + 超文本,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一个版本的 Web 1.0,是文档的互联;Web 的第二个阶段是 Web + 元数据( Metadata ),本质上就是知识的互联。

如今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如何把知识和人连接在一起,特别是知识本身不仅只是一些信息,它更多是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这个阶段在语义网之上加入了更多的东西(探索引擎,也可能是其他东西),它的核心本质就是如何让价值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高速流动,从而产生价值网络或资产网络。其实在 Web 早期时(30年前),Web 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就已经有了这种愿景。

数据

我们可以把 Web 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开始的十年,称为 Web 1.0 ,主要是文档互联时代,就是把各种各样在线的网页互联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从 2000 年至 2020 年,可以称之为 Web 2.0 ,主要是如何把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商业实体在线上重新连接起来的过程,可以称为知识互联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从 2020 年开始,称为 Web 3.0 ,也就是价值互联阶段。

要实现价值互联,需要一个开放、有活力的信息架构。

Web 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让世界上的“资源”,能够在没有中央事前规划的前提下,相互发现,产生连接。

Web 的生命力就在于自由,它的成功就和市场经济一样,在于分散化的决策,从而建立分工和协作。这样的分布式系统,才是健壮的,才是可扩展的,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

倘若 Web 被强行集中化了,就难以自发产生有价值的连接,这样的 Web,就会成为行尸走肉。

Web 的本质是信息的自由市场经济

Web 1 : 文档的互联

Web1 是互联网最初的样子,是“只读”的网络,比如,一个搜索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并获取网页上的信息。但不能在互联网上自己发布内容。

Web 是在 1994 年开始真正腾飞的。Amazon 就成立于 1994年。那时候也出现了最早的浏览器。Tim Berners-Lee 在 1991年那个版本只提供了一种 line-mode 浏览器。1992年一个中国人 Pei Wei 写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图形化的浏览器 ViolaWWW。1993年出现了 Mosaic 和 Lynx。Mosaic 后来成为了网景公司的 Navigator。Lynx 是一个纯字符的浏览器。1994年出现 Opera ,1995 年微软推出 IE,之后 Web 就彻底普及了。

之后 5 年内 Web 成功实现了文档互联,比如各种各样的个人主页、商家静态的页面,在 2000 年就已经能够互连在一起。

1999年5月,只有初中学历的网吧管理员李兴平创建一个个人主页 HAO123,功能很简单,就是把常用的网址分类放到几个静态的网页上。2004年8月31日,百度出资5000万人民币,外加部分百度股权收购了 Hao123.com 。

数据

 

为什么百度会化巨资来买这样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简陋得让精英们不屑一顾的静态网站?

在知名的流量监测网站ALEXA上,Hao123 历史上曾经紧随百度和淘宝,排名第三。成为当时的网民的上网主要入口。

这时候的 Web 被称为只读的 Web,因为缺少方便的在线编辑工具。那时候甚至连在线表单都不是很常见。页面都需要离线编辑好后再 FTP到服务器上。所以信息是以非交互的方式互联的,缺少实时的互动或者双向的互动。

那时候,也有互动讨论,但不是发生在 Web上,而是在电子邮件里或者网络论坛(BBS,用 telnet 协议)上——当然后来电子邮件和论坛都被 Web “吃”掉了,很多人就是用 Web 来访问的,今天的网民可能已经无法分清这些应用之间曾经的区别。

在这个意义上,Web 1.0是“文档互联”,互联的是静态的文档。尽管简陋,但是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商业意义。它让信息发现的难度大大降低了,而信息的边界就是市场的边界。

这时,有了 Web 的第一次泡沫,随便什么想法连个PPT都没有都能融到资。1995年,网景(Netscape)只用16个月就上了市,创造了30亿美元财富,一下子激发了疯狂的投资高潮。Yahoo是1994年成立的,eBay是1995年,Google和Paypal是1998年,他们和 AOL、MSN等活到第二季。但是 Pets.com、Webvan、Boo.com、Worldcom 等当时的明星都没有熬过这个“dot-com泡沫”。到2000年这个泡沫破了,不过留下了全美光纤网络和数以万计的人才,为 Web 的第二个版本的腾飞做好了准备。

Web 2 : 社会的互联

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静态 Web 被改造为动态 Web ,单向信息发布被改造成双向信息发布,从而进入到社交网络的时代。表单技术其实是 Pei Wei 在1992年前后就发明了,但是它广泛应用是到“2.0”时代,这时人们不需要到服务器上编辑文档也可以发布内容了,也不需要再懂FTP,内容发布的成本大大下降了。Web 2.0因此也被称为可读写的 Web。比如,用户可以发博客,上传视频到B站、在小红书上发图文或进行评论、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这样,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人也可以参与到资源发布中来。这使得原来“没有意义”的内容也得以发布了,比如一张随手拍的照片、一个偶然的念头、一个小地方的逸事,这些东西,后来变成了微博 、小红书、QQ空间。普通人得以互联,而不仅仅是“文档”得以互联。

小红书最早就是从Web 1.0的形态发展起来的。

2013年6月,毛文超和瞿芳在上海注册了小红书,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机会,我国出境人数近1亿,但信息的不对称使出境游客遇到大量境外购物难问题,小红书从“难选择”问题切入,提供出境购物信息,分享购物需求和心得平台,收集全球购物心得,解决出境不知道购买何种产品的难题。

第一个产品形态是一份PDF文件《小红书出境购物攻略》,放在小红书网站供用户下载,不到一个月,这份 PDF 下载 50 万次,这个 MVP 很成功。但因为PDF无法做到及时性,比如一个品牌活动刚宣布打折,第二天结束了,于是小红书开始进行转型。

2013年12月,香港购物指南APP上线,小红书转型移动垂直社区。2014年,APP 被正式更名为小红书购物笔记,专注打造海外购物分享社区,当又一批出境旅游的人们在App Store上搜索海外购物相关的App时,第一个被搜索推荐的应用就是小红书。

数据

小红书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极为差异化的内容,迎来用户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小红书社区里分享旅行与美食的内容也逐渐增多,社区氛围也逐渐形成。

后来,小红书调整路线,“重内容,轻达人”,力求打造去中心化的社区,鼓励普通用户发表观点,用户粘性提升显著,当时小红书只能逛不能买,所以被用户不仅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平台,也成为很多线下门店的决策依据,这些都为小红书积累大量的流量。逐渐成为了“国民种草机”。2021年11月8日,小红书宣布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00亿美元。

本质上,这种互联所反映的是如何把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主体映射到网上的过程。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但不是全部,也包括很多其他各种点(比如商业、信息等)。

Web 2.0 的本质就是实体的互联,也就是把线上信息实体和线下物理实体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建立起这些实体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本质上就是知识,加在一起就是知识图谱,这是 Web 的第二个十年。

2005 年后,Web 开始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这也可以视为中心化带来的天生野蛮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进入到所谓的围墙花园时代,比如 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 等社交媒体相互之间建立了数据壁垒。以前网页可以自由地向另外一个网站的网页建立链接,这样数据可以自由地连通在一起。但随着进入社交网络时代以及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数据被封闭在 APP 里,导致互联网变成一个个有高墙的诸侯国。

Web2的平台帮助用户更轻松地上网与互动,也带动了内容创作者经济,人们可以通过创作和分享诸如图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内容,并从他们的创作性工作中获得收益。但是,为互联网贡献内容的创作者们并没有被公正的对待。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内容,得到回报却很少。创作者们仿佛二等公民:平台自己的诉求、广告主的要求、产品经理的需求,都比创作者们的需求更重要。甚至一些平台,会在协议中将用户创作内容的归属「永久全球性且不可撤销地」授权给公司。

价值的封闭即是价值的丧失。数据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资产,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增长性的资产。当数据本身的权利和交互被限制时,也就是在限制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所以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打破这些墙,一定要让数据自由流通才能创造出更多财富。

前段时间,在 Facebook 发生了一件事情——把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新闻都封掉了。在去年美国大选时也出现了美国总统的推特、Facebook 账号被社交媒体封掉的事情,也就是说社交媒体所拥有的权利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政府,我们怎样去制约它?未来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权力不被滥用?这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很大问题。

数据

过去,用户愿意用个人数据来换取企业免费提供的在线服务,使用互联网产品基本不用花钱,提供服务的公司可以出售或使用他们采集到的海量用户数据,来提高企业效益。企业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却没有向用户支付过一分钱。平台利用数据,可以更好地推送精准的广告到我们眼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操纵推送给我们的内容和商品从而影响我们的想法。

由于网络效应,存在垄断趋势,让互联网大平台利用用户数据形成网络效应,垄断了我们的线上生活,这也不利于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人们谴责这些科技巨头通过抑制竞争、暗箱操作限制用户选择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

用户的数据到底是谁的?

创作的内容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收益?

大到不能倒的巨型平台究竟是否合理?

Web 3 : 价值的互联

Web3 是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无信任、无许可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Web 3 的决定性特征是所有权。商业互联网的第一次迭代(Web 1)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只读的,而 Web 2 允许用户在集中式平台上既读又写,Web 3 通过区块链让用户对其内容、数据和资产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它赋予了用户阅读-写作-拥有的权力。

Web3 的核心脉络是三点:数据、所有权和用户的关系。

用户的数据和他们创造的价值究竟应该被谁所有?

数据所有人的身份该如何界定?

如果数据被个人所有,那用数据的平台会被谁所有?

如果这个平台也被人人拥有,他们该如何管理?

用什么货币做结算?

老Web 3.0 : 语义网—— Web任务自动化

Web 3.0 这个词,最早来自 Tim Berners-Lee 2006 年在纽约时报的文章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007年,W3C 的 CEO Steve Bratt 做过 “Web 3.0 Emerging” 的演讲。

虽然今天 Web 3.0 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一系列技术,但是在 2020 年以前,这个词是指语义网有关的技术。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路径的目的都是建立起分布式应用,只不过老的 Web 3.0 是从业务规则的建模(知识技术)来切入的,而新 Web 3.0 是从底层数据的分布式溯源(互信技术)来切入的。它们有统一的最终目标。

Web 的任务自动化才是语义网的核心本质。例如在各种订餐网站上订餐是一个很典型的任务自动化,但为了达到这点我们背后要做多少知识图谱的构造工作啊!必须要把所有的地理实体、餐馆实体、菜单实体(menu)都进行结构化,才可能有订单的任务自动化和任务的自动分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线上生活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经过 20 年的发展,当年语义网的愿景——生活自动化——已经初步实现。回来看 2001 年 Tim Berners-Lee 最有名的《Semantic Web》文章,它描绘了一个远程生活自动化(医疗场景)的愿景,在疫情后的今天可以看到文中大半内容已经实现,当年的科幻已变成现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语义网非常成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义网也是上一个世代的 DApp(分布式应用)。DApp 一词随着区块链技术被广为人知。但本质上来说语义网就是当年的 DApp ,语义网的本质,从应用来说就是 一种构造分布式应用的方法

语义网 = Web 任务自动化 & Web 分布式应用。

但语义网在 2005 年、2006 年之后也进入了一个小低谷:变得过于复杂(整个协议栈有非常多的内容),所以大多数工程师不太能理解。

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语义网技术被三种技术领域所继承。底层是图谱技术也称为知识图谱,是对于数据层,比如说实体和关系如何进行数据库层面的建模、存储、查找;第二个领域是知识技术,就是本体、规则、推理机、流程引擎,这部分过去十年里发展最缓慢但可以看到最近两三年有了蓬勃的发展;第三块是互信技术,就是层次蛋糕模型右面的加密、验证、信任和统一逻辑部分。

对于构造分布式应用,信任的互联是不可或缺的。

在组织之间分享知识就会遇到组织间信任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叫“互信技术”。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Web 3.0” 或“Web 3”技术。

新Web 3 : 数字资产市场经济

在 Web 的 31 岁时,总结新时代的 Web 3,未来十年 Web 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会有几个核心特征:

  • 第一个是货币将成为互联网的固有特征。现在提到互联网都说是大数据,但实际上这些数据本身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未来会成为可交换的各种各样的通证(Token),随着各种数字货币的进一步普及,价值本身将成为互联网的一种固有特征;
  • 第二个是如今的互联网是一种中心化应用,我相信未来它会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应用,就是当年语义网的这些理想会进一步实现
  • 第三个是数据资产权利和数字身份将成为一种核心的可以交换的实体。

这些特征最终将带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数字资产的市场经济”。

为什么 Tim Berners-Lee 提出一定要约束 Facebook 这种公司的行为?

本质上来说就是由于这种权利的界定,才能够激发起一种数据的交换。前面提到价值的封闭即是价值的丧失,当我们能够打开这些价值并让这些价值自由地交换时,就是在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信这也是 Tim Berners-Lee 从过去30年多年工作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所以,数字资产的权利将催生全新的产业

数据

正如财产的私有制促进了产业的分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数字资产权利将催生数字资产的市场经济。这又恰恰是 Web 内生的属性,因为 Web 的本质本来就是信息的市场经济。在 Web 1.0 时代实现了信息本身的互联,在 Web 2.0 时代实现了与现实市场经济的线上到线下(O2O)映射,到了 Web 3.0 时代则更进一步,将使 Web 具备市场交换的内生属性,而不再需要 O2O 过程。如果我们相信过去的市场经济极大提升了整个人类的福利,那数字的市场经济,会不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呢?我坚信这一点。

在 2008 年有两种技术同时诞生,今天回过头来看并不是偶然的。一个是中本聪提出的区块链,另外一个是 Tim Berners-Lee 所提出的 AIR ,也就是基于 RDF 的可追责语言。这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类似的:我们如何在一个不可信的环境下通过难以篡改的账本或记录或推理,来实现一种可信的信息交换。所以这两种技术路线都是可行的,只是因为当时中本聪的想法更接地气,所以今天区块链技术更成功。

可追责(Accountability) 这种思想在十几年前提出,已经被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领域很好的继承下来。它的原始思想和 Web 和市场经济如出一辙:我们不能事先禁止所有行为,但可以记录一些行为并且事后去进行追责;在反复发生的交易过程中,就可以让高质量的信息或者服务获得优势。追责分成很多个步骤,可追责有很多组件,例如如何去记录这些内容、如何去溯源这些行为,最终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推理来发现做错事的人。

Web 3 的本质就是可追责。区块链这种账本也好,AIR 这种规则语言也好,都是为了界定权利,从而保障了大规模的交易的发生。

Web 3 的 技术栈

我们只需知道分布式信任技术不仅是区块链,还包括信任物的电子化、各种可追责性技术等,区块链只是其中之一,也包括各种开放调度系统(各种服务的协同技术),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技术堆栈。

数据

Web3 的技术栈

这里提两个影响很大的技术:

一个是2014 年开始发展的技术 NFT ,它是对数字资产进行一种确权的方法。在过去一年中 NFT 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数十亿美元甚至可能已经达到上百亿美元的一个巨大市场。尽管这里面有很大的泡沫,但是经过几年的泡沫沉淀后,有持久价值的应用场景会浮现出来。

另一个技术叫 Uniswap 。Uniswap 是一个自动清算协议。当 Token 交易时,需要一种如何让它们更好的去进行交换的清算过程,就是一大堆规则的执行。我们现在在网上所看到的交易还是比较简单的,但随着未来 Token 的多元化,尤其让数字资产的保护成为一种普适性内生存在时,我们就需要一种更加复杂的清算过程。我相信未来这种价值交换协议会和操作系统(OS)一样复杂,而这个东西的底层可能是我们 第一次需要一个大规模的推理机在下面来起作用

所以,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万维网将真正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 Web3 的阶段,也就是价值互联网的时代。

它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如何把所有的数字资产通证化的过程;第二步是如何让这些通证数据能够相互自由交换的过程,称为价值互联网,也就是数字资产的市场经济。整个过程可能还需要20年的时间发展成熟。

这些技术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商业价值可能比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还要更大 10 倍甚至 100 倍。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终究还是基于线下实体价值的交换,但是数字资产化所带来的价值互联,可能会创建远远超越线下实体的经济规模。这是当前这个星球上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超过任何战争、贸易纷争、恩怨。

Web3 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用户和用户创造的数据、内容与收益更好地绑定在一起。任何平台只有经用户允许才能调用他的数据,而用户创造的内容可以与平台分享收益;平台本身,也可以为用户所有。用户、员工、投资人不光可以是利益共同体,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身份。因为用户拥有数据,在平台之间迁移就会更加便捷。那么去中心化似乎也要比之前更加容易实现。而区块链的老强项:加密货币,则让这一切直接与收益挂钩。

数据

从技术上,Web3 将具有以下特点:

去中心化

在Web 3.0中,数据以“区块”的形式存储在区块链上,计算机或服务器作为“节点”分布在庞大的区块链网络中。单个节点无法拥有链上所有的数据,促进了分布式访问,从而实现了多个故障点容错。

无需许可

在Web 3.0的世界里,你只要按下一些按键,就可以无需许可地加入任何网络,不用再为了使用某项服务而牺牲隐私或改变位置。

安全

相较于Web2.0而言,Web 3.0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例如,去中心化使不怀好意的人难以获得大量数据。用户对自己的数据拥有更强的控制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要出售有关其使用网络的信息,或保持匿名。

Web 3 究竟是什么?

Web3 并非解决 Web 2 缺陷的最终方案,但它纠正了许多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中发现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加密货币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转账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Web3 带来的经济服务可以涵盖那些非常稀缺、昂贵、困难的东西。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约会应用,它可以限制你每天只能送一朵花给心仪对象,无论你付多少钱都不能违背这一点,那么这个花就有稀缺的属性。如果是一家 Web 2 的公司来运营,那么它肯定会以一个商业盈利的角度来做这件事,只要你付钱,想送多少花都行。但是在 Web 3 里面,代码即规则,规则确定了,就不能随意改。

基于区块链的 Web3 公司和 Web 2 公司有本质上的不同。在 Web 2 时代,以编程为代表的技术让用户变得更强大,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变得更富有,可以更快、更好地向更多人提供服务。

区块链不会这样做。它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结构,一套新规则,而这些规则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系统内没有人拥有任意权力。作为一个用户,你可以相当确定这一点,特别是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那么你更可以阅读代码并知道它在做正确的事情。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根据用户数量进行合理地推断,因为有如此多人在某种期望的支持下使用一个服务或者加入了一个网络。如果这个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离开。

Web3 的目的不是去取代现在的科技巨头,它更像是一场更大的社会运动,从任意权力转向一个更加理性的自由模型。

畅想Web3的新世界

数据

在这个奇妙的 Web3 新世界里,有一系列日趋完整的拼图模块。

1 多条公链是驱动这一切的轨道。

2 地址和域名是我们的身份通行证。

3 加密货币(FT)和 NFT 是这个新世界经济模式的数字商品。

目前来看,加密货币(FT)拥有着极强的互操作性,比如在 DeFi 协议中,用户可以通过某个加密货币在各个协议里互通有无。这意味着这个数字世界里有着极大的便捷性。

4 NFT是我们在这个新世界里的数字化身份和产权证明。不仅如此,NFT 是创作者经济发挥的核心工具,让创作者能直接与粉丝相连,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直接获取知识的变现。

区块链技术本身对于NFT的追踪优势,还能帮助创作者从后续的交易中获取更多收入。

5 一篮子的数字基础设施是保障。

跨计算、索引、数据管理、托管、存储等重要服务是必要的软件基础设施,去中心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如视频、传感器等也同样重要。

此外,隐私也不可忽视,它不仅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数据,而且从根本上扩展了应用程序的设计空间。

考虑到 Web 2 时代大量数据泄露的背景,数据保护也许会成为 Web3 科技创新的核心。

6 DeFi 是去中心化金融系统。

指的是金融领域(储蓄、贷款和兑换)的去中心化应用。

加密货币本身便支持低成本、实时、无边界、点对点的价值转移,且准入门槛很低。

同时,将任一DeFi协议的储蓄利率与华尔街对比,都能直观感受到他的差别,并且这是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

7 稳定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稳定币提供了加密货币的优势并且几乎没有波动性,有助于实现链上交易和支付的真实落地,包括数字货币全球跨境支付系统和其他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各国数字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他们加入Web3的最直接方式。

8 DAO 是管理新领域的方式。

DAO 是网络参与者共有的社区,由成员的共识而非集中领导来管理。是去中心化世界里人们进行网络治理的新模式,参与者对提案进行决策和投票,投票统计和是否决定执行,都遵循智能合约的逻辑,去除人为干预的要素,实现真正自治。

9 Gamefi 和元宇宙是娱乐方式。

以Axie为代表的游戏体现了去中心化技术如何为创作者打造新盈利方式的例子。

游戏中的物品,如工具、皮肤是由玩家拥有的NFT,可以用现实世界的金钱出售,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并在游戏之间传递。玩家也可通过游戏任务和参与赚取代币或NFT。

在 Web3 里,生产关系、组织治理方式、商业竞争方式、价值捕获逻辑都将会重构。

比如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需要保管一套身份系统就能畅通无阻的来去自如。

这一套身份,将保存用户所有的交易数据和资产数据,只要我们同意,任何应用都能一键获取这些信息。

持有这个身份,我们可以登录任何应用,只需要轻点一下签名。NFT资产的持有,也能让所有应用识别出用户的出入(或其他事件)许可。

总结

Web3 是未来的一种商业模式,了解它如何运作对企业家和企业、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在 Web3 的赋能下,公司可以自由运作、高速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人们是否能充分利用 Web 3 带来的红利呢?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是郑板桥在《题画竹诗》的感叹;四十年来,web从创意到现实,从小众到全球,其历程无可阻挡,其未来,难以精确预期;其本质正是帮助数十亿地球人深度参与同一时空、增强生命体验以及最大可能体现生命价值。

过往可恋,未来可迎。

数据

读完了,请你思考下列问题:

1 Web的发明者指出了Web发展的三个阶段,有第四个阶段吗?

2 Web1、Web2、Web3,可以同时并存吗?

3 既然是拼图模式来构成未来的价值互联模型,利用好哪一个或哪几个拼图是目前来说最好的选择?

相关新闻